华为与中兴:狼性文化PK老牛精神
四、人才观对比:
1、中兴:“世上没有庸才,有的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人才”
在中兴,有三条可供选择的跑道,包括管理、技术和业务三条线的职务体系。只要爬到业务或技术线的最高级别,就可以享受和总裁一样的待遇。
中兴将自己的人才标准定为行业优秀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里的国内前5%”。但是,将人才招到公司还不能确保其价值的实现,如何运用这些人才变得尤为重要。侯为贵坚信,“世上没有庸才,有的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人才”。
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后,中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流动机制,以便能让合适的人处于合适的位置。为了确保这种流动的效率,中兴设立了两个标准:一个是符合公司人力资源增值标准。如果某个经理岗位出现空缺,就会在全公司内发布公告,凡满足条件的员工都可以报名应聘。第二个是员工个人发展标准。中兴规定,员工服务满2年即可提出流动申请。但部门往往希望稳定,这时,人力资源部门往往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考虑,分析员工提出调动的原因,以求双方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进行协商。
中兴认为,期权不是惟一的方式,它有正面作用,但负面影响也相当大。所以一直以来,中兴的物质激励主要是现金奖励而非期权。从2001年开始,中兴的基本工资增长较快,加上丰厚的奖金,员工平均收入已经超过华为。从2003年以来,中兴在高校招聘时硕士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比华为高出20%。
中兴力图实施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核心是用感情、待遇、事业相互结合留人。这缘于侯为贵等人将“人性本善”作为一个基本假设的思想。
以人为本,并不是公司就要对员工处处留情。恰恰相反,保持适当的竞争可以确保能者有其位。为此,中兴推行了一种末位淘汰制度,使每年能保持5%左右的自然淘汰率,以保持整个组织的活力。
2、华为:高薪是第一推动力
在任正非眼中,华为是“三高”企业: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他坚信,高薪是第一推动力,重赏之下才有勇夫。
2000年华为“万人大招聘”,宣传的重点就是“高薪是第一推动力”。
高薪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华为非直接生产性成本居高不下。2001年后,国内电信市场的增长没有华为预期那么快,结果大量人才只能“储备”起来,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但对于“浪费”一说,任正非不以为然,认为正是浪费造就了华为。事实上,人才的浪费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垄断,也制约了竞争对手的发展。
其实,华为给员工的不仅有高工资,还有股权和其他待遇。股票期权是大部分高成长性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激励形式,也一度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方式。2001年之前,华为大量采用员工持股和分红,员工收入普遍高于中兴。
华为力图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在这里,只有那些冒险家特质的人才能受到重用。在华为,你可以一夜之间从一个普通员工升为高级管理者,比如有一位员工升为高级工程师时才19岁,还有一位员工工作后第七天就被提升为高级工程师。在华为,你想有所发展,就只有当官一条路。
在华为,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契约关系,因此,员工要么因为为公司创造效益(经济上的或其他方面的)而得到提升和奖赏,要么因为业绩不佳而自动请辞。对待跟不上形势的老员工,华为即使不主动辞退,也会降低薪水和福利,让其自动离开。
分析
中兴则提供了一个选择性更多、也更加稳定的环境,被中兴人称为“现实主义者的栖息地”。据说,比较优秀的毕业生一般会先选择华为,在那里干几年,赚够钱,然后就会有一批离开,其中一部分流向中兴,因为对技术人员而言,中兴更有家的感觉。
企业是不是家,应不应该是家,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讨论。但从中兴和华为的例子来看,无疑是中兴的做法得到了更旺的人气,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14立即下载>> 戴尔科技5G电信精准白皮书限时下载
-
12月26日立即预约>> 【润欣科技在线直播】探索5G时代的WiFi6应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研讨会】光纤技术在5G和云时代的应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19 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免费观展门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科技盛宴—2019 Arm年度技术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