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凯乐科技:两次悄然转型

  这是一个善于转型的企业。

  当全球范围内光纤光缆行业进入严冬,它开始了第一次悄然转型,义无反顾地进入这个前景看似暗淡的行业。

  当房地产业被沸沸扬扬的“泡沫论”覆盖,它迈出了多元化的第一步,先后挺进武汉、长沙、成都的楼市。

  这就是凯乐科技,中国第1000家上市公司,通信光缆行业的新锐,房地产业杀出的一匹黑马。

  数据显示:2007年,凯乐制造业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上升,光缆产销规模从2006年不足60万芯公里陡增到200万芯公里,且自营出口突破3亿元,成为“全国光缆通信行业增长最快的企业”。

  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悄然转型成就了凯乐的超速成长。

  逆流而上,领跑光缆制造

  2002年,国内光纤光缆市场陷入低谷。统计资料显示,当时通信光纤光缆行业平均开工率不到30%。“吃第一口苹果”的企业不少面临困难。

  此时,一直以塑料制品为主业的凯乐却高调进入光缆市场,提出向“光缆行业十强”进军。

  这一目标,不仅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笑谈,而且就连凯乐内部也持怀疑态度。

  凯乐的思考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生通讯需求;持续几年的电信、高速公路及其他专用网的网络建设浪潮,仅凯乐供货铺设的硅管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埋在地下的硅管总有一天会敷设上光缆。

  供给一时大于需求产生的“虚假剩余”,掩盖了长期需求的“真实利润”。

  市场低迷,但市场容量潜力大。在别人“大逃亡”不仅给凯乐让出了市场,而且购置设备、材料等的生产成本会最低。同时,行业不景气造成光缆行业人员流动频繁,凯乐可以借此机会招来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2002年10月,一座现代化的光缆生产厂房在凯乐拔地而起。第二年,凯乐成功举办全国通信光缆技术论坛,成功进入广电、高速公路及电力、小区安保监控市场。第三年,成功进入电信营运商市场。五年后,凯乐以综合排名第五名的实力成为中国移动的主流供应商,并被印度信实公司誉为“五星级供应商”,凯乐开始领跑中国的光缆制造。

  之后,凯乐又依托通信市场,把光缆和硅管的“船”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高端路线的发展战略。

  转身地产,再造一个“发动机”

  当光缆制造如日中天的时候,凯乐涉足房地产,释放出了一个什么信号?

  早在2004年,凯乐就提出:凯乐光靠制造业一条腿走路不行,发展要多元化,要长短线项目结合,减少因单个产业发展周期对企业的冲击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形成相互支撑,稳定协调的发展框架结构。

  当人们在为光纤光缆行业的复苏欢欣鼓舞时,凯乐却看到了其中暗藏的危机。

  2005年,国内光纤产量为1800万至1900万芯公里,2006年产量则达到2700万至2900万芯公里,同比增长约50%。未来几年,光纤光缆行业产能扩张相对有限。

  凯乐自己的增长空间较之初期相对有限。从硅管看,作为主持硅管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人,占全国生产总量的40%,销售区域覆盖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在国内市场是公认的第一品牌。

  此外,光纤光缆产品的市场价格长期在低位运行。即使市场容量扩大,许多原材料价格出现明显上升的2006年,光纤光缆产品的市场价格仍在不断下降,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凯乐在制造业下一个的“拐点”来临前,就必须培植新的增长点,来反哺制造业。

  房地产“泡沫论”掩盖着的是趋高的房价是需求量放大在推动。宏观政策调控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人口基数与经济增长。

  2005年,凯乐在“天元”之地武汉布下了进军房地产的第一颗棋子。随后,凯乐又将触角伸向长沙和成都。

  2007年,在凯乐的营业额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各约占凯乐半壁江山。

  (通讯员 苏文华)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光通讯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