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三体计算星座"首批卫星 太空计算迈入新阶段
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十二星"方式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技术突破:从"天感地算"到"天感天算"
此次发射的12颗计算卫星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12颗卫星互联后整体计算能力达5POPS,存储容量30TB。
卫星还搭载了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任务。
这一创新将改变传统"天感地算"模式,解决地面站资源有限、带宽不足等问题。
星座规划:千星规模构建太空计算基础设施
"三体计算星座"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总算力达1000POPS。根据规划:
2025年:完成超50颗卫星布局
2027年前:建成100颗左右卫星规模
远期目标:达到1000颗星规模
创新机制:多主体协同攻克技术难关
星座名称源于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寓意多主体协同创新。之江实验室联合国星宇航、氦星光联等企业,仅用9个月就完成了从立项到发射的全过程。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星载智能计算机:算力提升10-100倍
星载高通量路由器:实现百G比特高速传输
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统一管理星座资源
天基模型:业内首个多任务模型
应用前景:推动空天产业变革
本次发射还搭载了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将开展伽马射线暴等天文观测。王坚院士指出,星座建设将拓展太空应用边界,让普通民众也能享受计算卫星带来的服务,对空天产业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星座组网推进,我国天基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完善,为地面应用提供更强支撑。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免费参会立即报名>>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数会工业芯片与传感仪表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度光电·引领光束质量分析应用全新浪潮【免费下载白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全数会2024电子元器件展览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