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纤预制棒发展历程:从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光纤预制棒,被誉为光纤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占据了光纤产业70%的价值。中国早年光纤预制棒主要靠进口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2010年之前,60%~70%依靠进口。
在日前举办的“光纤通信50年高峰论坛”上,浙江联飞公司总经理何珍宝博士表示,中国光纤预制棒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是“全套引进,一枝独秀”。上世纪八十年底,以武汉邮科院为代表的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始自主研发MCVD/PCVD工艺的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但由于产业化没能取得突破,导致自主技术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1988年,中外高规格合资成立了长飞公司,全套引进了荷兰飞利浦公司的PCVD光纤预制棒制造工艺,并在1992年成功投产。
第二阶段是“盲目引进,百废待兴”。随着世纪之初网络泡沫破裂,光纤预制棒技术开始扩散,中国光纤预制棒产业发展迎来了一次机遇。2000-2003年,中国光纤企业大量引进美国ASI-OVD设备来制造光纤预制棒的包层,但芯棒技术仍以MCVD为主。可惜最后没有一家取得成功。
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MCVD工艺无法制造低水峰光纤(LWPF),不适合规模化低成本制造;另一方面,光纤预制棒的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导致ASI-OVD技术缺乏成本优势。由于国内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和动力去消化,吸收和提升该技术水平,从而导致这次技术引进的失败。
第三阶段是“全面引进,百家争鸣”。经过失败和成功经验的总结,2004年以后,国内光纤企业将技术引进的目标锁定在主流的芯棒制造技术(VAD)或者芯棒制造技术+外包制造技术(VAD+OVD),在“十二五”期间,以长飞、富通、烽火、亨通、中天、法尔胜为代表的光纤预制棒制造企业,都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和设备开发与改进,光纤预制棒的沉积速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极大地提高了产能。
光纤预制棒生产的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中国光纤预制棒产业进入了全面自主创新,PCVD、VAD及OVD工艺共同发展的百家争鸣状态。当然,还包括2012年日本大地震造成光纤预制棒供应短缺,中国光纤企业受到刺激,纷纷加大投入光纤预制棒的技术革新,提升产能。
时至今日,长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供应商,全球市场份额13.3%力压美国康宁。据CRU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光纤预制棒供应量约12820吨,其中,中国供应量居世界第一,为5920吨,占全球的46%。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免费参会立即报名>>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数会工业芯片与传感仪表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度光电·引领光束质量分析应用全新浪潮【免费下载白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全数会2024电子元器件展览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