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话多就停机!运营商这招太狠,反诈为何如此简单粗暴?
近日,武汉周先生反映,他给外地多名同事拨打电话交办工作,突然被湖北电信停号,需到营业厅进行实名核验,签署承诺书才可复通。
周先生介绍,他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华中大区培训主管,负责湖北、湖南、江西三地员工的培训管理工作。同时,他也是电信的老用户,每月话费在300元,通话时长达1000分钟。9月15日下午4时30分开始,他按照每周惯例,与湖南、江西的同事沟通交办工作事宜,每次通话时长一两分钟,连续拨打了二三十个电话后,到了下午6时许,号码突然停机。“还能接听,但无法拨打出去。”周先生说,当时电信要求他去营业厅处理,但已接近下班时间。
多起相似乌龙事件
前段时间,四川江油一名社区女民警在开展辖区“实有人口”核查工作中,因连续多日平均每日主动呼叫拨打电话超100个,电信技术部门监测到这波频繁操作后,根据相关要求及运营商防范通信网络诈骗筛查责任机制,以“涉嫌通信诈骗”为由,将其停机。
武汉某快递小哥一月内5次被停机,原因也是“呼出频次过高”。此外,还有小区物业、供水抢修等通话频繁的单位工作电话遭“停机”。
反诈成果明显
据悉,全国自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以来成效显著。上半年成功劝阻771万名群众免于受骗,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91亿元。但是案件依然多发高发,每天仍有不少群众受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然而,尽管反诈成果明显。但是对于电信的做法,大多网友认为如果手机呼出频次高就被认为有诈骗嫌疑,这种认定方式未免有些简单粗暴。
反诈不能简单粗暴,电信公司不应“一刀切”
针对此事,有部分网民认为,虽然是个误会,但这说明运营商在积极履行自己打击电信诈骗的责任。并且反电信诈骗工作的确复杂的难以想象。
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表示,电信公司不能凡事都搞“一刀切”,尤其是对电信诈骗这种新型犯罪行为,光凭技术监测还不够,不能把用户拨打电话的次数作为唯一依据,毕竟电信诈骗的核心是通话内容,而非通话个数。作为运营商在反诈的过程中波及无辜民众,还要求用户理解,似乎未免太不负责任了。运营商这种简单粗暴的反诈手段似乎基本凭感觉,而不是在取得一定证据的前提下。希望运营商公司本着不断提升用户感知切实做好防骚扰,但是不能简单粗暴处理。
网民评论:
通过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观点挖掘系统解析发现,总体来看,网民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涉事人的遭遇表示同情(37%)
不少诈骗、骚扰电话畅通无阻,正常工作多拨些电话就被认定为“涉嫌诈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电信行业服务管理存在漏洞(32%)
某些地方电信行业在管理上存在教条主义、机制不活、作风不实和服务不周等漏洞。对此,必须端正态度、换位思考,从而堵住漏洞、取信于民。
诈骗识别应更加精准(28%)
打击电信诈骗,是奔着问题去的,这就需要相关方面从以上事例中受到启发,提高打击电信诈骗的精准度。
反诈还需认真对待
拦截诈骗和骚扰电话,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履行责任应有举证确认的标准。因此,有人建议,电信运营商可对快递员、物业、公共服务电话等通话频次较高的手机号码进行标记,给这些号码贴上“正版”标签,进行更精准的识别。与此同时,也有必要根据现实情况,优化拦截手段。归根结底,打击电信诈骗也得精准拦截,在已有技术手段下尽量避免误伤。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