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华为能否成为全球性品牌事关中国未来
而且由于不是国有公司,华为还无法依赖那些促进中外合资企业的政策来获得科技和诀窍。相反,这家公司通过创新和降低成本来蚕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创新态度的另一个区别是,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以创新来服务市场需求。换言之,他们并非创造一些新的东西然后再为之寻找市场。
举例来说,BBC进入了华为的某间消声室。它消除回音,以便测试其天线和手机干扰。
这是世界上仅有的几间消声室之一,但华为声称他们的竞争优势来自其数据。由于华为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有业务、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人口使用其产品,他们拥有更多数据用来测试,然后微调并完善自己的产品。
但是下一阶段仍然需要发明——这在中国已经得到了认可。在研发上的支出已经迅速跻身全世界最顶端,约为2%的GDP。
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一般都将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这与全球创新巨头们处于一个阵营。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半数从事研发工作,同时它掌握着令人印象深刻的4.9万件专利,使之成为全球范围内前五大专利申报者之一。
当然,在研发上的支出并不一定能转化为最终产品。比如,约有四分之一的中国专利投入了设计,在美国这个比例甚至更低——10%以下。
但是华为正在从事那些只存在于传闻的最前沿的研究。
BBC见到了华为最顶尖的科学家之一,杨强教授,他在被华为称为“诺亚方舟”的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们专注于那些可能在5到10年后才被使用到的创新。
他说他们正在研究一款通用翻译机,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互相交流,软件翻译意思而不仅仅是词语,听上去就像《星际迷航(Star Trek)》。这个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解释笑话。
华为的下一个战略举措就是要让它的名字不仅仅为业内人士,更为世界各地的70亿人所知,华为轮值CEO郭平在该公司所做的首次广播采访中告诉BBC。
他认为他们可以承担市场领导者的角色,因为他们的创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但他们能使得全球消费者选择他们的智能手机而舍弃三星和苹果吗?
历史很少会重演。这家中国企业的一大优势是他们的本土市场拥有超过10亿人口,因而一开始就有规模优势。因此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性巨头的来源。
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中,迈克尔·J·福克斯扮演的马蒂·麦克弗莱穿越回20世纪50年代。他遇到了一位要求证明他来自未来证据的科学家(布朗博士)。
在布朗博士嘲笑了一名演员(罗纳德·里根)成为总统的想法后,马蒂指着电视说在未来日本制造最酷的小玩意,比如录像机。博士转向他并说现在坚信他不是来自未来,因为“日本制造”是廉价、低质量东西的代名词。
在大约30年间,日本堪与美国比肩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制造业从生产低成本商品转型为推出世界一流的公司,比如索尼、丰田等。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超越日本,那么中国公司能否成为下一个全球性竞争者?“中国制造”能否成为“中国设计”?
华为已经接近这一目标,如果它成功了,这将表明中国能否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飞跃,这也可能会帮助中国成为一个更繁荣的国家。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