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微软将数据中心放在海底,这会是未来么?

2018-12-03 09:01
来源: 极客公园

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Culter给出了这样的一份答卷:

1.关于海水腐蚀的问题:

材料选择方面,钛合金虽然可以达到极佳的性能、并且抗腐蚀性优异,但是由于高昂的造价因此并不适用于容器的制作;复合材料在目前备受关注,并且它也具有极强的抗腐蚀性以及相对优异的成本优势,但是它并不能承受过大的水压,因此无法被使用。

在材料方面,最终选择使用钢铁作为容器的制作材料,为了防止容器的腐蚀,其表面做了大量的涂层以避免与海水的直接接触;并且为了防止由于涂层脱落导致腐蚀的发生,还采用了阴极保护的手法,之所以选择锌是因为它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伤害。

2.关于海洋生物的问题

例如藤壶、贝壳等海洋生物聚集在容器表面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为了避免海洋生物聚集在容器表面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他们选择使用加速表面水流和光滑涂层的方案。

由于光滑涂层的采用,污垢、细菌等无法在容器表面堆积也就使得海洋生物并不会在容器表面聚集。

Natick项目第一阶段下海

3.关于容器散热的问题

Project Natick目前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是利用内外双散热格栅的方式进行海水交换以解决设备的散热问题,但是外部的格栅很容易因为海洋生物的堆积而出现故障。

目前第二阶段的方案已经取消了外部交换格栅,并采用海水吸入的方式来保证散热的效果。虽然这个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并且保证散热的高效性,但是海洋生物也会因此进入内部格栅而堆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格栅内部的管道均覆盖了极为光滑的涂层并且设备中有电解产氯的设备,其产生的氯气足以杀死海水中的细菌等,并且由于氯气可以很快的溶于海水,因此不会对海水造成污染。

4.关于海水压力问题

水底的压力是可怕的,经过多重考虑最终将这套设备设计为圆形是因为任何矩形都会因为海水压力的问题导致损坏,而圆形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压力。

容器的设计方面,其可以实现150m深度安全运行,并且极限深度为290m,但是测试过程中部署的深度仅为100m。相较于第一阶段部署深度20m且高达75mm的涂层而言,第二阶段已经大幅度提高其性能,实现100m部署深度并且涂层厚度仅为19mm。

Natick项目第二阶段下海

对于数据中心存在的系统维护问题,由于目前的技术限制,目前只能选择放弃损坏的数据中心并进行更换。

项目官网存在这样的两个视频链接,其来自于海底数据中心表面的摄像头,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向外传输周围环境的情况。对于这个项目更多的疑问,可以查看微软技术大会官方录制的视频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内容解答。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光通讯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