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芯芯片陈智维:国内芯片没有创新可言,但大家做的是从无到有

2019-01-09 09:12
来源: 镁客网

2018年,对于国内芯片产业而言,是动荡的一年。这一年,有数家中小企业因行业的动荡而悄然陨落,也有无数人重新开始,一大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冲出重围,焕发新的生命力。成立刚满一年的中芯芯片就是后一企业群落中的一家。

2018年,亦是向上的一年。在历史大环境与技术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半导体行业再现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景象,这样的自由创造氛围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涌入,土生土长的台湾人陈智维是这批大军中的一员。

“我来南京,在中芯芯片任职,主要也是被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氛围吸引,在这里做出成果,你的能力和价值都会受到认可。”在“芯动力”人才计划第三届集成电路产业紧缺人才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暨产业促进交流会上,身为参与者亦为旁观者,中芯芯片应用工程/MCU副总经理陈智维和我们分享了他对国内行业发展的思考。

图 | 中芯芯片应用工程/MCU副总经理陈智维

国内芯片没有创新可言

对于国内芯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现状,陈智维在采访中给出一句“国内芯片没有创新可言”的评价,这多少还是惊到了听的人。但当他细细道来缘由之时,点头之际你只会感叹,其实就是王之涣说的这个理:因更上了一层楼,故而目之所及达千里之外。

有着数十年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陈智维的履历已经不单单是一份人生经历,因为上个世纪硅谷和国外半导体产业发展留下的时代印记,他的经验更像是指路明灯,为他当下做芯片设计、看国内后起的产业发展拨开了迷障。

对于技术创新,陈智维有着严谨的定义,他举例说:“我们大家现在研发的很多芯片,都谈不上是高创新,包括华为的5G。现在推行的5G系统,它最底层的芯片物理层部分几乎是没有改动的,能够说创新的也就是物理层之上的那一部分。”

做通信芯片出身的他,很容易就看出了商业宣传语背后的模棱两可,“换句话说,从信号处理的角度,就是从1024跑到2048再跑到4096,因此速度就快。再有,以前是1兆赫兹的频宽,现在是1万兆赫兹的频宽,当然传得东西就多。这是没有创新可言的。”

没来得及喝水,他又接着说,“不过这暂时还不是重要的,现在国内市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当上游厂商买不到某一颗芯片时,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出替代的,这个最关键。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本质上是一种从无到有的产品制造过程。”

拿着写满字的采访提纲,陈智维有些激动,但他十分坚定得指出大家对技术创新与商业发展的“混淆”。

潮流有魔咒,产业也一样

不可否认,现代集成电路产业诞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大洋彼岸的硅谷显露雏形之时,彼时的中国人还在经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这样的差距让中国陷入了后追的困境,也让国内半导体产业难以迅速赶超。因此当下妄谈创新,确实显得轻率了些。

但时代已不一样,AI、大数据的兴起势必会带来底层技术的革命,某种程度上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怎么会没有创新呢?疑惑油然而生。

听到这样的疑问,陈智维笑了,“我记得我在美国读书时,那是几十年前,当时就有一种拍一下手就可以打开房间灯的技术,可是它红过一段时间后就死了。最终,这片市场也没有像大家所想的一样,直线往上走,没有。”

这样的场景描述你一定会觉得有几分熟悉,就像当时的拍手开关灯一样,现在语音控制下的智能家居产品形态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智维说得没有错,某种程度上,新的应用是旧有应用形式的反哺,就像手机形态的发展历程一般:从大变小再慢慢变大。因此产品端发生的变化反作用到芯片设计这一层,也塑造了芯片设计产业独特的发展规律。

他解释说:“以传感器芯片为例,从业多年,我的感觉是应用上的需求其实一直没有变,只是产品端会有多样的变化,因此传感器芯片设计才会发展成为一种技术的‘排列组合’游戏,即根据产品设计把不同的功能变着花样组合起来。”

将技术应用到商业中,不可避免要步入这样的产业周期发展中,而这不仅仅只发生在半导体产业中。对于时尚设计,曾有人这样调侃:“今年是流行,明年是过时,10年之后为老土,50年后又时尚,100年后就变成前卫。”类似潮流变换,技术成为不变的元素,而产业则会循着自己的“魔咒”轮回。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光通讯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