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双管齐下 思科持续推动“数据中心无处不在”

数字智能化正在向全行业加速渗透,数据的产出正以几何速度增长。而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数据规模的增长速度只会变得更快。随之而来的,数据中心市场也将迎来持续的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更多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将拔地而起。

数据在采集、传输、处理这一过程中,都要经过无数次的“翻转腾挪”。而现实的情况确是人们对于应用的体验要求正变得越发苛刻,希望“一触即达”。 这使得边缘计算的概念在近年来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最接近用户的地方做实时处理,传输加工后的数据,从而有效利用带宽降低云端数据中心工作负载。

边缘与云需要更智能的连接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在数据中心领域是这样吗?绝不。用户体验正在推动边缘计算的加速发展。同时,对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需求也依然旺盛。这两者需要更紧密的结合以满足当今的用户需求。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连接也随之变得越发复杂。基于意图的网络(IBN)正在凭借AI技术持续进化。其不仅能为企业业务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复杂度。

思科作为网络领域的先行者在SDN初期就推出了以ACI(以应用为中心的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网络产品解决方案。思科大中华区资深副总裁,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魏松斌对此谈到:“思科的ACI设计初衷就是无论网络规模如何,在管理员看来就好比是一台交换机,达到极致的管理简化。而ACI与其他SDN解决方案最不同的地方在于,ACI是基于意图的网络功能实现,因为ACI所代表的含义就是以应用服务为中心的基础设施。”

ACI也在过去数年间持续不断的进化着:从大功能扩展上看,ACI 2.0版本支持多分区,使得ACI可以跨越多个数据中心分区或多个数据中心实现统一的运维管理。ACI 3.0版本则支持多站点,类比云规划区域(Region)概念,使得多个ACI可以分别运行,单点的ACI故障不会影响其他ACI工作,并保证意图与策略的自动同步。ACI 3.1版本则实现了远程接入,并跨越非ACI设备,非常适合用于实现边缘数据中心的接入。ACI4.0版本则加入了对思科上一代设备以及第三方设备的支持,从而实现ACI的全局覆盖。而在最新版本的ACI中则引入了对公有云的支持,从而进一步解耦ACI对硬件的以来。

ACI经过了数年间的迭代更新,从单纯支持思科最新设备在单一数据中心内的应用,到跨越数据中心、跨越不同设备厂商直到与公有云接轨,从而一步步的实现了数据中心的全覆盖,使企业在私有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公有云环境中实现一致的自动化运维部署,堪称无处不在。

“ACI无处不在就是要实现,ACI的使用与数据中心位置无关,与底层硬件无关,与虚拟化和容器平台无关,与公有云的选择无关,最终实现只要有数据存在的地方就可以使用ACI。”魏松斌在谈到ACI的发展时如是说道。

数据无处不在 更轻量化的超融合产品

思科对超融合市场的定位和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思科超融合产品的发展上有非常明确的战略规划,其产品在功能和技术上有着相应的发展路线图。 三年间,思科已经发布了整整4代产品。

从HyperFlex 1.0开始,思科通过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用服务器本地磁盘取代集中的SAN存储实现对虚拟化平台的支持,其在虚拟化基础设施的部署、管理和运维等方面比传统基于SAN架构虚拟化基础设施更为简单和灵活, 提供了更好的TCO和ROI;HyperFlex 2.0产品则着重优化产品性能与可靠性,帮助用户实现在思科超融合平台运行企业通用应用和关键应用等多种不同工作负载;HyperFlex 3.0产品持续加强企业级存储特性,将传统SAN存储的HA特性与高级功能在超融合平台得以实现,并考虑容器技术发展对企业应用部署所带来的便利性,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在K8S平台上对基于思科超融合系统的容器部署和管理支持。

今天,思科则推出了HyperFlex 4.0产品,将HyperFlex的特性延伸到了边缘计算。“无论是何种规模的数据中心,都可以采用同样的HyperFlex架构来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融合。并通过InterSight管理平台实现集中管理,从而为IT人员面对不同规模、地理位置、设计、规划、部署和运维提供一致性管理。”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光通讯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