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施压?中芯国际两名高管接连宣布辞职
据中芯国际昨晚发布的最新人事变动公告称,赵海军博士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William Tudor Brown先生辞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董事会薪酬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公告自2022年8月11日起生效。
无独有偶,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正式签署了《芯片和科学法案》,该法案将提供高达2800亿美元的产业补贴,同时也将对中国的芯片企业带来制约。据悉,随着法案的落地,美国企业们已经顺应法案要求开始陆续撤出中国。
而早在2020年,美国商务部就将中芯国际拉入了所谓的“实体清单”,对于适用于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的产品或技术,供应商必须首先获得美国商务部的出口许可,才能供应给中芯国际;对用于10纳米及以下技术节点(包括EUV极紫外光刻技术)的产品或技术,美国商务部会采取“推定拒绝”的政策进行审核,从此中芯国际失去了用于先进制程的设备。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难免会引起业界人士猜想,此次中芯国际高管接连辞职是否受到了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威胁。
01 受制于芯片法案,国内芯片企业或将面临“寒冬”
据悉,《芯片与科学法案》从拟出到最终落地耗时两年之久。
这项长达1054页的法案,要求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88亿美元的预算在5年内增加约一倍,并将能源部(DOE)科学办公室、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研究预算增加约50%,但需国会开支委员会决定是否授权。法案内,唯一实质性的支出是在5年内为半导体行业提供520亿美元,以及为高科技制造商提供24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
法案中存在诸多涉及“与中国竞争”的条款,例如若在美国建厂的半导体公司同时也在中国或其他潜在“不友好国家”建设工厂,则不能获得该法案的补贴。法案对美国与外国科学家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加强监督,禁止在美国获得联邦资助的科学家参加由中国和俄罗斯赞助的外国人才招聘项目,阻止NSF向任何开设孔子学院的大学颁发奖项,以及要求报告任何来自外国的5万美元或以上的捐赠。
在美国《芯片法案》的针对下,中国半导体公司的董事会、半导体设备公司、EDA软件等半导体的上游企业被中国要求退出中国市场,William Tudor Brown 先生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撤出中国的美国企业家。
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半导体公司会面临一段寒冬时刻,中芯国际的发展路程也会很艰难。
02 稳住业绩,还需提高自身硬实力
在人事变动发布的同一时间,中芯国际发布了未经审核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半季度营收达19.032亿美元,同比增长41.6%;毛利达7.505亿美元,同比增长85.3%,毛利率为39.4%。
以各地区的营收贡献占比来看,来自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的营收依然最高达69.4%;北美洲占比18.9%,欧亚地区占比11.7%。
中芯国际表示,本轮周期调整至少要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但集成电路行业需求增长和全球区域化趋势不变,虽短期有调整,但本土制造长期逻辑不变,我们对于公司的中长期成长依然充满信心。
从业绩上看,中芯国际的营收表面还在稳步增长,但公司受美国打压的事实不可忽略。中芯国际想要摆脱美国的掣肘,还是得提高自身的硬实力。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